IBM最先推出个人PC/XT机时制定的标准。
也是由IBM早期推出PC/AT机时所提出的标准,当时能够提供192W的电力供应。
ATX规范是Intel公司于1995年提出的一个工业标准,时至今日,ATX架构电源已经称为业界的主流标准。ATX是英文AT Extend的缩写,可以翻译为“AT扩展”标准,而ATX 电源就是根据这一规格设计的电源。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家用电脑电源,一般都遵循ATX 规范。标准尺寸为150x140x86mm。
BTX(Bal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)电源是也就遵从BTX 标准设计的PC 电源。可以理解为是intel为了品牌机厂商生产便利的一个变通。BTX 电源兼容了ATX 技术,其工作原理与内部结构基本同ATX相同,输出标准与目前的ATX12V 2.0 规范一样,电源输出要求、接口等支持ATX12V、SFX12V、CFX12V和LFX12V。这种电源与以前的电源虽然在技术上没有变化,但为了适应尺寸的要求,采用了不规则的外型。目前定义了220W、240W、275W 三种规格,其中275W 的电源采用相互独立的双路+12V输出。BTX相对于ATX并不是一个革新性的电源标准。
EPS电源和紧急供电系统(UPS)是完全不同的概念。2002年开始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,出现了为新生的工作组(WorkStation)和服务器机箱供电的SSI EPS标准。ATX电源的标准ATX2.03规定的主板电源是20pin,CPU电源为4pin。而EPS的特点是主板电源24pin,CPU电源8pin。所以现在经常看到的主板电源为20+4pin,CPU电源为4+4pin的ATX电源其实是ATX电源的扩展,正确名称应该为“ATX/EPS”。
现在流行的家用机主板CPU电源经常会有8pin的接口,普通的ATX电源上的4pin就可以完全满足其用电量(剩下4pin)。ATX电源上会有8pin接口这样的出现是因为intel的至强系列CPU被要求必须有8pin的供电——现行普通CPU的耗电量已经达到了70W以上,这样服务器双CPU就会超过140W,用12V换算的话就是超过12A以上的电流,4pin的四根细线线很明显对主板供电会不稳定,而且这也会造成安全隐患。ATX的20pin也是一样的道理,考虑到向更远的未来发展,主板厂商在普通家用主板上首先推出了24pin主板,而后ATX的单CPU上也出现了8pin接口,完全兼容了EPS标准。而这样的主板使用标准ATX电源也是完全可以的,不过出于安全考虑,最好把所有的线都接上。
WTX电源(Workstations TX)就是工作站电源,介于服务器和家用机之间,也可以理解为ATX电源的加强版本。当时由于PentiumIII Xeon(Slot2)的出现而提出的标准。尺寸上比ATX电源大,供电能力也比比ATX电源强,常用于服务器和大型电脑。WTX电源属于IA服务器电源的架构之一。
SFX电源、CFX电源、LFX电源同WTX电源一样,都可以说是ATX的变种,都在尺寸,功率上都有各自的规范,都同BTX电源一样兼容现在ATX系列主板。这些电源都是为了适应现在小型机箱没有独立显卡,体积小的特点而规定的标准,以方便个人组装电脑时选购不同的机箱等配件。CFX12V 适用于系统总容量在10~15 升的机箱;而LFX12V 则适用于系统容量6~9 升的机箱,目前有180W 和200W 两种规格;SFX电源尺寸125x100x63.5mm。
全文分为两大部分,突出从原理到实际的思维过程,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。
一、原理篇
1、简要回顾历史
2、基本结构(从波形图变换来分析二次电源的原理)
3、整流部分基本结构
整流/一次侧/二次侧/PWM/输入/输出/滤波/磁放大/DC-DC模块/双管正激/LLC/全桥滤波。。。。。等等。。。
(顺序往下讲解,我就不单独列了)
重点要说明: PWM脉宽调制的原理,如果有必要,二级管/三极管/mosfet的工作原理也要介绍,主要说明它们的作用。
二、产品篇
分成品牌与产品分别介绍。重点参考国内的一个玩家的帖子(因为服务器挂了,帖子暂时找不到,等等恢复的。)
IBM PC,XT,AT
从线性电源开始发展的计算机电源
IBM兼容型,XT电源,到AT电源
要说起电源这事,我们还得先从电脑的历史开始先说起来。
在进入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之后,电脑就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设备了。在推广的过程中,针对各种逐渐统一的硬件,需要一个能够提供统一的直流输出的设备,因此电源逐渐诞生。
早期的电源所需要的功率并不高(IBM PC时代大约为63.5w1),因此采用的是线性电源方式,降压——整流——输出的做法。随后,随着传输功率的变大,这种做法的电源因为散热等各方面无法满足需求,因此派生出了开关电源。利用开关元器件控制电路的打开关闭,以用于传输能量。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多数所能看到的电源。最早由苹果的电源工程师开发并最早应用于APPLE II上。
因为所需要供电设备的不同,开关电源的版本也经历了几个变革:
IBM PC兼容型为最早的规范,提供5v、12v、-5v、-12v的输出。XT和AT规范在其之上添加了彻底关断电路的开关。
随着80486 CPU开始设计使用3.3v进行供电,3.3v开始加入电源中。因此INTEL设计定义了适用于自己电源的规范:ATX。也就是现在大部分电源规范的源头。又因为其后CPU发展迅速,对供电的需求加大,cpu不再设计直接从3.3v取电,而是偏向于从主板上进行电路转换后取电。高电压路数的地位开始凸显出来,随着奔腾4正式开始从12v取电,诞生出了ATX 12V规范,将原ATX规范中的20pin添加了一组额外的12v/5v/地线之外,还额外给出了专门给cpu进行供电的4pin 12v供电线。至此,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基本能看到的ATX电源了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专为大功率和初级服务器设置的EPS规范,也同样有应用在我们日常所见的电源中。
最终确立的ATX规范开关电源
基本结构:
线性电源转换
在说开关电源之前,我们首先先来说一下线性电源。
线性电源与我们的主角开关电源存在诸不少类似的地方。首先,作为将交流转换为直流电的设备,两者都需要整流部分电路,降压电路,以及压低纹波所用的滤波电路。只不过,两者在对于如何传递电功率这件事上,处理手段有所不同。
说了这么多,估计闹不清的各位还是会云里雾里——不过不要紧,咱们现在就来点儿简单的。
一个简单的线性电源的结构图可以看成如下:
大致经过电压变换——整流——滤波——稳压的过程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电压。
整个经过大致如下:
这是我们的市电电压。
在经过变压器后,电压会下降一档,但是整体的波形还是不会变化的。
经过整流以后,交流电的波形会全部转为同一个方向;
现在的波形仍然不是直线,所以我们需要以及进行调整;
如果最后得出的形状仍然不能让我们满意的话,我们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,可以加上
从而经过这么一系列步骤,最终得到我们想要的:
这个平顺的波形,来用于我们的最后器件的供电。
这就是线性电源整个的转换过程,所使用的元器件相当简单,但并不是没有缺点。
关于这点我们先放一下,我们先来看开关电源。请接着期待我们的第二部分。
开关电源转换路径
常用元器件